新闻中心

打造央企绿色发展“双碳”平台

发布时间:2022-05-23 来源:《经济参考报》

众木成林,郁郁葱葱,森林是水库、钱库、粮库,更是碳库。

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了解到,央企绿色发展“双碳”平台正式落地在即,由中国林业集团有限公司(下称“中林集团”)牵头,以中央企业战略投资为主,将分批分步通过“增资引战”方式吸收地方国资和社会资本,深度整合全国优质林业资源和碳汇资源,力争成为国内最大碳汇经营实体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要运营平台。

一个平台,昭示着一家央企在新发展格局下的新使命。中林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余红辉在接受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专访时透露出宏伟的目标——未来中林集团将经营和管理4.5亿亩的林地,为国家贡献超7亿吨的森林碳汇,为国家双碳目标贡献比近5%。首期计划探索创新“储备林+碳汇林+林碳综合服务”运营模式,实现拥有和管理林业资源 6000万亩。

雷州半岛湛江,数万亩的桉林绿浪滚滚。很难想象到,60多年前,这里还是千里赤土。

桉树苗品种从“雷林1号桉”升级到“雷林39号桉”,造林面积从零扩大到78万亩,桉林轮伐期从10多年缩短至4至5年……跳跃的数字背后是雷州林业局有限公司绿色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,也是中林集团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“双碳”战略目标实现的一个缩影。

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,也是全球公认最经济有效的碳汇资源。科学研究表明,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,平均约吸收1.83吨二氧化碳,释放1.62吨氧气。

作为我国林业唯一的中央企业,中林集团形成了“储备林、速生林、境外林、天然林”全面布局的森林资源体系,可控森林资源面积达1200多万亩,其中境内可控林地面积约785万亩,主要分布在重庆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黑龙江等地,包括储备林、速生林和天然林,树种以松木、杉树、桉树和阔叶树为主;境外通过并购包销等方式,在新西兰、俄罗斯、南美等地经营林地面积500多万亩。未来,通过双碳“平台”,将进一步加大森林资源持有力度,在碳汇的培育、经营上下功夫。

在增加森林资源总量的同时,还要提升森林资源的质量,科技尤其是数字化技术手段必不可少。

据介绍,中林集团着力打造数字化林业,内部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,外部增强大数据网络体系,提升治理能力。同时,推进风险防控创新,利用卫星大数据及实施监控,科技育林,实现林业信息化、现代化,防控森林火灾、病虫害、非法采伐及生长情况实时检测,降低人工成本。此外,扎实推进标准化建设,大力推广节水抗旱造林、测土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,适宜地区加大营林和产品加工机械化、自动化和智能化科技投入,努力提高森林资源经营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。

现代林业产业链的打造并不止于此。“双碳”平台另一个重要的任务和使命就是在固碳端展现出国家队的力量,大规模推动林业产业的现代化。

例如,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和森林景观资源,积极开展如油茶等林下经济和森林康养;大力拓展其他非木质生物资源,推进菌草“以草代木”生态固碳工程;创新探索林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的产业体系建设,加强生物质制甲烷、生物质制氢、生物柴油等新能源方向的开发与利用;强化木材产业链的集成创新能力,推动重型木结构、竹缠绕复合材在建筑等相关领域的推广和应用,为生物减碳固碳提供重要解决方案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林业碳汇不仅是抵消减排、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方式,更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,具有广阔的市场增值空间和巨大发展潜力。

据测算,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国平均每年增加的森林碳储量在2亿吨以上,折合碳汇约7到8亿吨。随着森林面积的扩大和森林蓄积量的提升,未来5年、10年乃至更长的时期,森林碳汇还将逐步提高,可以说具备千亿级潜在价值。

不容忽视的是,目前林业发展以及碳汇项目在推进过程中,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。例如产业碎片化程度比较高;森林资源核算比较难;相关的规则和方法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等。

业内人士建议,要坚持“一盘棋”的系统思维,把“双碳”战略和乡村振兴等其他国家重大战略结合起来推进。

目前,中林集团联合国家林草局规划院、中国林科院、北京林业大学等机构共同成立了“中国碳金融研究院”,并且联合福建三明正在推进控股中国林权交易所。同时,加入“中国碳中和行动联盟”,积极打造集碳资产管理、大数据等多功能林业碳汇综合服务平台,成为我国碳汇业务主要信息服务供应商。此外,依托现有林地资源试点开发“碳汇林”项目,承接前期碳汇研究成果,为未来CCER市场开放做好碳汇资源战略储备。

余红辉透露,借助于“双碳”平台,下一步中林集团将开展碳资产评估,林业碳汇监测、计量、认证等服务,通过撮合碳资产交易、提供综合信息服务等增值服务,加大碳汇整体收益。未来,在此基础上,开发碳金融产品,建立完善生态碳汇数据资产,释放林业碳汇的增汇潜力。

相关信息